他们的爱情跨越海峡甜倒牙
“我太太是我在美国读书时,一位来自台湾的室友的同学。因为这位室友对我照顾有加,我带着感恩之心和这位室友的托付,在我太太来美国后,对她也格外照顾。我和太太相知相爱的过程,其实就是两岸同胞血脉天然相通,心灵很容易走近的写照。”
“去年留在大陆,更让我感受到大陆的友善和包容,这就如我和太太的相处过程……”
“我们俩根本吵不起来,看着他说话的样子,气就消了……”
7月20日,三对两岸婚姻家庭的代表在2021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北京峰会举办间隙,和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了他们相知相伴的故事。
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婚姻家庭多为“陆女嫁台男”,夫妻双方年龄、知识结构失衡情况较多,如今随着大陆经济和各领域的发展,两岸婚姻走向以爱情为主导的正态婚姻状态,这些两岸婚姻家庭也成为我们观察两岸民间民心交融互动的窗口。
希望更多的“你我”走近,相亲相爱
“妈,我要跟着耀辉去北京了。”2011年,来自台湾的丈夫谢耀辉决定离开服务了5年的富士康深圳公司,北上到有“大陆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创业。与丈夫同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工作的王恩琳,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
“离家又远了!去北京安定下来,就别再动了啊!”这是在湖北的母亲的第一反应。
“你们自己决定好了,你们觉得好,就好。”这是在台湾的婆婆闻知儿子一家的家庭规划变动后的第一反应。
王恩琳与谢耀辉
“在我们俩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存在这些所谓的两岸观念差异,但在我看来,这不正是两岸家庭间相互了解之窗吗?如果没有和我先生的结合,我不知道对岸的家庭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我先生一家人也无从有机会来到大陆,了解大陆现在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2011年和先生谢耀辉走入婚姻后,王恩琳很多个春节都在台湾度过。带着比较的眼睛去发现和观察台湾社会,她惊讶地发现,虽然打开电视,台湾媒体呈现一派更娱乐化的镜像,但是在普通台湾民众的家庭生活中,保留了很多中华伦理道德传统,比如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我觉得这就是两岸民众可以心灵相通相近的最重要基础。”
今年是丈夫谢耀辉在北京创业发展的第8年,来自对岸的他,同样感受到北京——他的“第二故乡”如家般的温情,并且更开放包容。
“去年疫情,让我最感温暖的是,房东主动给我们减免租金,市台办和中关村管委会还给予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关爱。”谢耀辉说,在他内心,“台湾是我的家乡,是我出生的地方,大陆是我奋斗的地方,我在这里安身立命,在这里结交朋友,在这里生活着、感受着美好时代赋予自己的广阔人生舞台。我建议台湾青年都该来走走看看,不要惧怕面对更大的舞台,因为这里有友善的高手愿意和你一起切磋,你有的大胆想法和商业模式,在大陆都可以得到实现。”
目前,由谢耀辉创立的“活动行”票券网站,已拿到B轮融资,成为大陆最具成长指数的活动推广平台。
“两岸民心相通,会如我们俩的结合,不费劲”
丈夫牵着一个看上去有两岁、走起路来啪嗒啪嗒、小屁股一扭一扭的小女孩,妻子抱着一个更小一些的孩子,忽而小家伙大哭,丈夫熟练地从妻子的包里拿出奶瓶,递上去。论坛现场,穆远东一家四口走进会场这一幕,引起记者的注意。
穆远东与林令瑜
“我和我太太是在美国读书时认识的。她的学长恰好是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位室友,对我照顾有加,所以在她晚我们一年来美后,我抱着感恩的心态和室友的托付,对她也照顾有加。后来在我们的深入相处中,发现两岸同龄人之间心灵契合是件挺自然的事儿,我们也水到渠成就走进了婚姻。”目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任教的丈夫穆远东向记者分享两人恋爱的过程。
“在认识我先生前,我对大陆了解不多,但认识他后,无论从心理还是地理距离,我都觉得大陆和台湾很近,从台湾到北京的航程不过3个小时,我们在一起生活,开始需要一些小磨合,但不费劲也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来自台湾的妻子林令瑜把孩子交给丈夫后,和记者聊起了她的“登陆”心路。
“我们决定在大陆定居,也是综合考量,在台湾年轻人没什么发展空间,尤其像我们俩都想在高校工作,还是在大陆机会多一些。开始和在台湾的父母说,他们还挺不放心的,我就跟他们说,要相信你们女儿的选择。现在再聊起来我们这一选择,爸妈会叮嘱我,要在大陆好好读书,以后在大陆高校找份工作,一家人在这边好好生活。”
丈夫老家在江苏连云港,自己的父母在台湾,夫妻俩需要一边读书、任教,一边抚养两个幼小的女儿,谈到是否适应现在的生活状态,林令瑜感慨,自己可能要比岛内的同学辛苦些,“在台湾读书,大家会兼顾娱乐和学习的平衡,所以刚来大陆读博士,我也没想到会很苦,但入学后,同学们都特别拼,在专业素养等方面,和大陆的同学有差距,尤其可能因为我在北大读书。”在台湾读完本科,接着到美国读硕士,后又来到大陆读博士,林令瑜分享了她在两岸、国外高校的学习体验和观察,尽管在大陆高校感觉到强烈的同辈压力,她反而觉得这份压力让她很踏实,“我觉得这会更促进我在学术和学业上的精进,毕竟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是要做学术。”
比较两岸学习、生活环境的异同,林令瑜说,大陆无比便捷的生活环境和交通出行设施也特别吸引她,“现在反而回台湾有些不适应了。如果有两岸的年轻人,如我们一样遇到缘分,我非常支持他们向前一步,因为大陆的发展空间对年轻人来说,值得来试试。”
两岸同龄人的心灵距离,可以无缝对接
台湾小伙儿张育铭和大陆太太李古月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彼时张育铭在台湾中央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希望更多了解大陆的风土人情,于是通过朋友曲折联系到李古月,这位曾去台湾做交换生的北京女孩。
虽然两位年轻人隔着数千公里的物理距离,但是自打互加微信,两人每天的生活中,和对岸的Ta联系,就成了必修课。2017年张育铭来北京开会,与李古月第一次见面,“我们相当于是一见钟情”,回忆起4年前的这一幕,太太李古月脸上还透着幸福。
李古月与张育铭
2018年,两位青年在相恋一周年时,领证结婚。一位是说话慢慢、脾气也温温柔柔的台湾男孩,一位是有事一定要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北京女孩,妻子李古月发现,每每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和丈夫起急,“根本吵不起来,看着他说话的样子,反而气就消了。”
在李古月看来,这正好是两岸民心交流的一个映照。“虽然观念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只要平心静气去加强沟通,就会相互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慢慢读懂了两岸的同与异。”
对于妻子李古月的这一观点,丈夫张育铭也十分认同。“比如我原来在台湾,吃东西口味偏甜,刚来北京很不适应。但现在我不仅喜欢上了老北京炸酱面,吃饺子还会吃一点醋和蒜,生吃大蒜在台湾,会被当作怪物的,哈哈!”张育铭用自己的饮食喜好的改变想说明,“两岸间现在看似有些难以化解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时间以及真正浸入彼此的生活中去融入,进而去解决。”
2020年,张育铭和李古月的爱情结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北京降生。“我妈妈特别挂念这个小孙女,每次视频,都要亲亲逗逗她,每次他也嘱咐我们要在大陆好好工作生活。”
目前都在高校任教的夫妻俩最大的心愿是,待台湾疫情平稳后,能带上女儿,回到台湾,请亲人看看他们爱的结晶。
“我想告诉我妈,我在大陆也能交社保了,享受大陆居民的同等待遇,看病、薪资、五险一金和我们同事都是一样的,我在北京很好,请她放心。”谈到来到大陆成家立业的选择,张育铭认为,无比正确。“对于年轻人,大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台湾多。很多台湾朋友看到我在大陆过得越来越好,意识到,大陆和他们在台湾新闻里呈现的大陆有不同,也想来这边走走、看看、试试。”
在张育铭看来,尽管目前两岸民间交流因岛内当局的刻意阻挠,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两岸青年间不会因为外在环境而影响心灵间的走亲走近,未来会有更多的两岸年轻人投身到这场浪漫的“跨海恋爱”潮流中。
原文刊登于
2021年7月31日《人民政协报》
第7版两岸经合周刊
作者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修 菁
编辑丨赵爽
审核丨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